Classical Door

碟片编号:A-0031

唱片名称:卡洛斯。克莱勃指挥贝多芬五、七交

  我们现在常听到的贝多芬交响曲多半出自卡拉扬的指挥。一般认为他60年代的录音最自然、70年代的录音理解深刻、80年代的录音最注重效果。无论如何,他把浪漫主义色彩发挥到了极致,在总体上几乎不可能超越他。然而,大家认为克莱伯指挥的贝五、贝七相比于卡拉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,许多人认为克莱伯的贝五、贝七是这两部交响曲的最佳版本,包括我。

下面这张封面是只有贝五的,而上面的是贝五和贝七在一张CD上的。
两者的源录音是一个,据说上面这张经过了后期的音质优化,音质有得有失。

  1930年7月3日,卡洛斯·克莱伯(Carlos Kleiber)生于柏林。1954年在波茨坦(Potsdam)他首次登台指挥轻歌剧演出,1956年在杜塞尔多夫指挥德国歌剧,随后的8年,他任职于苏黎世歌剧院。1966年又与斯图加特沃坦伯格国家歌剧院签约。自1968年起,他是慕尼黑歌剧院的客席指挥。1974年,首次在拜罗伊特音乐节指挥瓦格纳的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》,名声鹊起,从此开始跻身于世界一流指挥家的行列,足迹遍及世界著名的歌剧院和音乐厅,其中包括维也纳音乐节和"布拉克之春"等。

 卡洛斯·克莱伯是一位努力在音乐上追求极至的“完美主义者”。由于其怪异的脾气,所以他录制的唱片少得可怜。1989年和1992年,全世界的乐迷在看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,卡洛斯·克莱伯那温文尔雅的翩翩风度之后,抢购他的唱片的热潮随之而起,但人们惊讶地发现,他们也许原来对克莱伯知之甚少,也不是没有道理的,因为他的唱片实在太少了。克莱伯认为在录音室中难以完全表达他对艺术的理解,只有现场演出,当他与听众作直接的交流时,才能够找到音乐的激情与生命力。即使是现场录音,他的严格态度,对艺术的苛求,也使经纪人们噤若寒蝉。所以他的录音资料少,也就不奇怪了。 卡·克莱伯不愿意担任任何一个乐团的常任指挥,这与他的孤僻性格是很有关系的。甚至除了“必要的”露面以外,他常年躲在家中,有一种传奇的说法:嗜酒的卡·克莱伯每当存酒量不足,就出来活动一下,等到观众还沉浸在音乐的遐想之中时,他早已飘然回到森林别墅中,享受库存得到补充的美酒了。但是,就是这么一位“怪异的”、“难于接近的”指挥家,却受到世界上所有著名乐团的青睐,他是名符其实的“抢手货”,在当时的顶级指挥大师中,他出场次数最少,出场费最高。他也是唯一以分钟收费的指挥家。但是非常遗憾,在92年之后,当时只有63岁的克莱伯突然宣布退休。如今我们只能从非常稀有的影像资料中重温他的指挥魅力。

  在录音的世界里,有三种类型的艺术家。一类把录音看作是自己和音乐伙伴永久地置于公众面前的机会,他们像对待音频日记里的扉页一样对待碟片。第二类,数量不多拒绝前者,他们拒绝记录大的音乐场合,坚持认为重复一种体验是不可能的,这样就把他们所有的自信留在了听众们的记忆里。第三类,也是相当少的一类,尽管不拒绝录音但却非常非常苛刻。克莱伯.卡尔洛斯(Kleiber Carlos)(1930生于柏林)是属于后一类。他为Deutsche Grammophon的录音单子反映了这种事实,但是每一位音乐爱好者必须已经记录了它们显著的品质。它们也许很少,但那是什么样的作品!韦伯(Weber)的“魔弹射手”(Der Freischitz),威尔第(Verdi)的“茶花女”(Traviata La),瓦格纳(Wagner)的“特里斯坛”(Tristan),(小)约翰,施特劳斯(Johann Strauss)的“蝙蝠”(Die Fledermaus), 里夏德,施特劳斯(Richard Strauss)的“玫瑰骑士”(Der Rosenkavalier)(录像),贝多芬(Beethoven)的交响曲(C小调,作品67,和A大调,作品92,即本录音),舒伯特(Schubert)的第三和第八“未完成”,和勃拉姆斯(Brahms)的E小调第四。然而就个人作品的成就而言,为数不多,但毕竟还不是太少,而且我们也必须宽容。事实上克莱伯的录音已经直中要旨,令评论家们喋喋不休称道是“杰出的演奏”的这些作品,是几代指挥家们反反复复演绎过了的。同克莱伯那些多产的同行相比,他的作品数量显得少了,但如有人敢凝视那些歌剧和音乐会的保留剧目中,还有多少宝石在闪烁着光芒。

  克莱伯.卡尔洛斯过去是而且现在仍然是一个例外,他的录音作品显示出他自身是一个为精品而生的人。当他创作一部作品时,不管它是什么,它都将是一个里程碑。他的事业从一开始就是非凡的。他于1930年生于柏林,是著名指挥家埃里希.克莱伯(Erich Kleiber)的儿子。他的父亲在1933年不得不离开希特勒德国,1936年到1949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Teatro Colon工作。所以,年轻的克莱伯在阿根廷成长,自学音乐,并于1952年在拉普拉塔歌剧院开始工作。他其后各阶段的职位分别是:波茨坦(1954), 杜塞尔多夫-杜伊斯堡莱茵河地区德国歌剧院(1956),苏黎世(1964),位于斯图加特的州立歌剧院(1966)。从1968年以后,克莱伯选择了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州立歌剧院作“长期客座指挥”,这个安排给他留下了他所需要的工作空间。他在拜罗伊特的露面,指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(Tristan und Isole),对维也纳交响乐团的访问,与维也纳和米兰歌剧院的签约,和他期待已久的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,以及-这一切都不常发生-维也纳“爱乐募捐音乐会”,每一次,每一场都令音乐界激动,并且,就像贝多芬的这些演奏,给人以启迪,令人陶醉。

 

台湾评论:

  曲子是熟掉牙的作品--贝五(命运),就说说这个指挥吧!
我最喜歡的指揮家--Carlos Kleiber

  Carlos Kleiber ,1930年出生於德國,但成長於阿根廷,值是之故,他於日耳曼的精準之外,又加上南美的熱情奔放,使他成為古往今來最令人瘋狂的指揮大師。

  俗話說「男人不壞,女人不愛」 ,而音樂家不怪,就似乎失去了神秘感,而不那麼令人崇拜。而kleiber的個性脾氣更是千裡挑一的古怪,例如:他的一位朋友寫信告訴他想看樂團排練,Kleiber就寫一封親筆回信說「好啊好啊,你是我的好朋友,你想要坐哪裡都可以,我會吩咐樂團經理好好招待你的,不過啊,你如果要來的話,我就不來啦!」 。

  Kleiber是一個很懶的指揮,他告訴Leonard Berstein(註一):「我不喜歡指揮,只愛陽光、吃、喝和做愛。」 ,Herbert von Karajan(註二)亦形容他是只有在「冰箱空的時候才會出來工作」 ,更糟的是,Kleiber非常注重「感覺」 ,只要他「奇檬子」不對,不論是燈光太暗、樂團太混等等不一而足的理由都有可能使他把指揮棒一丟,拍拍屁股走人,留下全場錯愕的觀眾。儘管如此,每當有他的音樂會,仍會有數以兆計的AKDS患者(註三)冒著退票的危險漏夜排隊搶購。

  懶歸懶,Kleiber指揮時是敬業到幾乎病態的地步,他不像Karajan錄製900多張CD,反而是一生反覆鑽研少數曲目,必定要將總譜及作曲家的意圖完全了解(註四),再經由縝密精細的排練,他才會演出,所以他不出棒(指揮棒)則已,一出招就迷倒天下眾生。 而最令人氣結的,也就是他凡事要求完美的個性,以他今日在古典樂壇的地位和今日錄音工程的進步,他竟然只錄下區區16張錄音(註五),從1981年和東家PolyGram鬧翻之後,已經16年未有新作問世,而大部分的時間都躲在慕尼黑的家中看電視,只有偶爾在一些零星的CASE,如1989和1992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,才讓我們這群凡夫俗子得睹天顏。

  到底Kleiber的魅力在哪裡,能讓世界各地樂迷被他吊的食味不知,甘心臣服在他的魔棒之下呢?有人用「輕」(Light)這個字來形容他的指揮藝術,很多不好的指揮家會把一首好聽的曲子弄得索然無味,而Kleiber指揮則會讓你覺得是在坐360度的雲霄飛車,不斷有新的刺激,感覺心臟都快彈出來一般,但卻又會大呼過癮;而他還有一項絕技就是渾然天成、豪放飄逸、自然率真的指揮姿勢,Karl Boehm(註六)指揮像是在畫一個無限迴圈,Richard Strauss(註七)懶到左手都插在口袋中,而Kleiber的身體會隨著音樂的律動而搖擺,豐富的表情足以得到奧斯卡金像獎,而他說盡無限事的雙手,我實在無法形容,也只有親眼看到才會相信(註八) 。

  只看我這些文字介紹,相信大家一定不會滿足,何奈現階段班刊不能做成CD-ROM,所以現在我就介紹一些他的代表CD,有興趣可以做參考囉!

1.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)第五、第七號交響曲 (DG 447 400):這是Kleiber的代表作、成名作更是人類錄音史上最偉大的傑作之一,五號「命運」銘盤如林,當年世人皆以為詮釋莫過於此,但1970年代Kleiber版一出,立刻橫掃全世界樂評家及愛樂者,亦使古往今來所有其他錄音黯然失色。而第七號被稱為「酒神的舞蹈」 ,從前並不被認為是太重要的作品,但一到他的魔棒之下,就馬上讓人血脈噴張,七號由此得到和「英雄」、「田園」平起平坐的地位。

2.布拉姆斯(Johannes Brahms)第四號交響曲(DG 400 037):那些堅稱堅信Brahms晦澀難懂的人,聽完這張CD之後保證改觀,一言以畢之,就是「含蓄的美」,相信你會被這首曲子和這個詮釋所感動。

3.小約翰。史特勞斯(Johann Strauss , Jr.)輕歌劇「蝙蝠」(DG 415 646):史特勞斯的曲子彷彿就是為了Kleiber量身訂做的,聽Kleiber撩撥三拍子的Waltz實在是一種享受,而這齣輕歌劇就是由一連串的Waltz和笑料交織而成,聽完之後保證百憂全消。

4.威爾第(Guiseppe Verdi)歌劇「茶花女」(DG 415 132):相信大家對這齣歌劇第一幕的「飲酒歌」不陌生吧!其實在茶花女中類似這樣旋律悠揚的詠嘆調隨處可見,而Kleiber又採用加了很多花腔的總譜,讓人聽了不亦快哉,擔綱男主角的Domingo亦唱出最高水準,是一套不可不備的歌劇。

5.韋伯(Carl Maria von Weber)歌劇「魔彈射手」(DG 413 315) :韋伯的歌劇十分具有原創性,並影響其後的華格納及貝多芬,當他創作這個以德國民間故事為藍本的歌劇時,正擔任德勒斯登交響樂團的樂長,而Kleiber的這個版,就是指揮這個百年老團,可謂原汁原味;這齣歌劇有爆笑的劇情和隨處可聞的優美旋律,其序曲是一首極具戲劇張力與魔性的曲子,聽Kleiber的詮釋常常會覺得不寒而慄、毛骨悚然;但全劇中最有名的莫過於「獵人大合唱」了,歡樂而活潑的氣氛,使得它成為合唱比賽中極受歡迎的曲子。

6.德佛乍克(Antonin Dvorak)鋼琴協奏曲(EMI CDC 7479672)很少人不喜歡國民樂派的作品吧!Sibelius的「芬蘭頌」、Smetana的「我的祖國」及Dvorak的「新世界交響曲」但或許是這些名曲太好聽了,以致我們沉溺其中,忽略了其他精品的存在。這首協奏曲就是讓我一聽之下就愛的無法自拔,指揮不用說了,擔任鋼琴部分的則是天王巨星S.Richter,同樣是天衣無縫,值得珍藏。

7.普契尼(Giacomo Pucci)歌劇「波希米亞人」(FED 015.16)實在忍不住要介紹Kleiber的盜版CD(逍遙法外嘛!)因為那裡有太多正版找不到的東西,所以我對義大利鬆懈的著作權法還有深深的感激…..普契尼的歌劇是最能激起感官刺激的(聽過其遺作”杜蘭朵公主”的人必定心有同感) ,而這剛好是Kleiber擅長的,從這場1981年在日本的現場盜版錄音中,可以聽到Kleiber「煽動」樂團及歌手的功力,唯一的遺憾,就是音效太差,「好像在聽廬山宣言一樣」(註九)。

註一:著名指揮家,同性戀。

註二:著名指揮家,異性戀。

註三:AKDS即Acquired Kleiber Deficiency Syndrome。

註四:Domingo說”Kleiber簡直把總譜給吃透了” 。

註五:幸好盜版CD倒有五六十張。

註六:著名指揮家,大男人主義。

註七:作曲家兼指揮家,出名的怕太太。

註八:視聽教育館有一捲Kleiber指揮Beethoven 4、7交響曲的錄影帶,但那並 不是他的代表作,他指揮Brahms第二號交響曲的LD才是超級無敵棒。

註九:音樂時代 楊忠衡 語。

 
 A-****:交响乐、协奏曲、大型宗教音乐
 B-****:奏鸣曲、管弦乐、室内音乐、歌剧
 C-****:精选辑、试音碟、NEWAGE
 D-****:流行、戏曲、爵士、民族        More